4月4日下午,宿舍與教學樓服務中心(1)將勞動育人和傳統文化相融合,在第二十一宿舍廚房、活動室開展“清明”包青團活動,50余名同學參加,一起重溫清明習俗,感受傳統文化魅力。
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一道傳統點心。流傳千年,青團的文化意義仍然不減。同學們在中心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將艾草汁拌進糯米粉里做成團子,再包裹進豆沙餡料,一個個青團初步成型。古人懷著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,將美味包裹。今天的同學們懷著對傳統的崇敬,將文化習俗傳承。
隨后,工作人員將青團送至食堂蒸箱,靜待半個小時后,蒸熟的青團出爐。在此期間,工作人員與同學娓娓講述了寒食節(清明節)習俗由來以及上海本地在清明節的舊俗。并給每位同學發放了食堂制作的成品青團,以供品嘗。
蒸熟后的青團碧綠飽滿、香甜軟糯,同學們爭相觀賞、拍照。大家陸續找到自己做的青團,單獨分裝,四只一盒,將這份清明節的習俗帶回宿舍與其他同學分享。
此次活動讓同學們在校也能感懷清明,遙寄相思,學習到傳統美食制作技藝,同時享受制作、分享青團的樂趣。今后中心將一如既往地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文化活動,發揮學生宿舍文化育人陣地作用,堅定文化自信,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